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宝鸡市委员会  
您好!欢迎光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麟游县委员会网站。    今天是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文史天地
手机扫一扫、分享本页
我的驻村工作二三事
时间:2022-11-15 15:31  作者:政协陕西省麟游县委员会   点击:
麟游县镇头中学教师  海占元
    时光冉冉,岁月如梭,不知不觉,来麟游工作生活已二十余载,在这段岁月里,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,但经历了无数次酸甜苦辣生活琐事,仔细想想,回味无穷,下面我就近年来的驻村工作略提一二。
    我来自宁夏固原市,回族,2001年7月大学毕业应聘至麟游工作。主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,2015年8月响应党的号召,加入了脱贫攻坚的队伍,2019年8月返回,其间一直担任崔木镇下王村第一书记。
    当我接到去下王村的通知那刻起,还不曾意识到任务的艰巨,但我深知组织的意图,不是让我们去享乐,而是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。
    8月25日接到通知,26日去镇上报到,28日参加崔木镇第一书记任职动员大会,在之后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,准备了米面油、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,就直赴下王村。
    去之前,同事熟人都告诉我,下王村特别偏僻落后,不通班车。在镇第一书记任职动员大会上,我见到了村支书,他笑盈盈地对我说:“年轻人,我们那里很落后,村部周围只有两三家人,而且都是老年人,你去能待得住吗?”我笑而未答,他又说:“你要做好思想准备,今后的寂寞、孤独要伴随你三年”我点了点头。第一次去,走崔西路,感觉路况还不错,当离开崔西路去下王村的途中,看到眼前的道路,让人胆战心惊,真正看到了什么是山大沟深,坡陡弯急;继续下坡,水泥路到了尽头,接着是“砂石路”(其实是鹅卵石),时而听到车子底盘碰撞石头的声音。翻过两条小沟,接着上大约六七十度的坡,还好不长,有一百米左右吧,上坡后的路较平,但路基很窄,两边长满了杂草,大约二百米左右大约二百米的院落里有座两层楼(是原来的村小),我想这应该是村部了,但车子还不能直接进入院子,就停在“大”路边,我下车四处张望,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,最起码安全了。
    8月31日,是我正式驻村的第一天。早上八点半参加镇例会,会后就去下王村,在崔西路口搭了辆顺车,到洪泉路口,步行87分钟到达下王村村部。从9月1日开始,在几名村干部轮流带领下,我开始走访民情、了解民意,因各组居住过于分散,加之天雨,道路泥泞,行走不便,17天时间共走访农户57户,白天走访,晚上看书或翻看村上的资料,当时村部只住我一个人,也没什么娱乐,手机只能当手表看。9月7日,走访老庄组党员海存虎家(66岁),看到其老母亲(李素素,是去年县上评的道德模范——好婆婆)都已80多岁,居住的房屋破烂不堪,雨天还经常漏水,心里很不是滋味,在返回的途中,我询问支书,这家人是否享有困难救助或低保,支书告诉我,有,但村里还有比这更困难的,不过都享受困难救助或低保。10月11日,去东坡组孙润科家时,看到他家一个二十三岁的小伙子,瘫痪在床已经十多年,骨瘦如柴,母亲可能是由于长期掉眼泪,得了眼疾,看到这情形,我给了孩子一百元钱,这对他家而言,只是杯水车薪,对我来说,是自我心理安慰,我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。后来我咨询了县医院医生,他说这情况他们早就知道,真是无能为力,没法医治。
    11月13日我去南坡组侯银生家见到他家一个八九岁的脑瘫男孩,又给了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,让给孩子买点零食。
    当我初次走进农户的家中时,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,走着走着也就“司空见惯”了。40多岁娶不上媳妇的,孩子经常在外照顾不上老人的,大门长期紧锁的,用木栅栏做围墙的…,真让我增长了“见识”。
    在走访的过程中,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期盼的目光,同时也听到了异样的声音。其中道底组的吃水问题最为突出,我在道底组王存都家走访时,他不在,不一会儿他担水回来了,我问他担一回水需要多长时间,他说路途倒不远,十来分钟就能回来,但是水质不行,于是我让他带我去水源看看,走了大约5分钟时间就看到了一眼水泉,两米多深,下面黑黑的,能看到人影。他便开始对我讲这水泉的历史“…,关键到了旱季时就没水了,只能去河里担水,河里水不干净”。
    通过两个多月的观察和思考,我认为制约下王村发展的瓶颈主要有:一是交通,这可能是目前全镇唯一水泥路没有通到村部的村子,组与组间的道路更是没法提。全村共有300多户人家,8000多亩地,按每亩平均年产800斤计算,全年共生产粮食640万斤,每斤粮食因交通不便少卖0.03元,全村全年就少卖近20万(这是保守数字)。二是信息封闭,全村还没有用上网络和有线电视,群众对外面的市场行情不了解,牛羊价格和外面相差甚远,当然,由于交通不便,销路也不广。三是缺乏资金、技术和致富带头人。我为他们算过这样一笔账,如果把种玉米和养牛相比,一亩地年产800斤玉米,25亩地(每户平均耕地)共产20000斤玉米,每斤0.8元,全年毛收入16000元,而且秸秆还成了农民的“负担”。如果把这些秸秆和玉米 “青储”,25亩地的秸秆和玉米可以够10头牛犊吃上一年,当地一头两三个月的牛犊2000元左右,喂养一年多一点时间,在外面可以卖到13000元左右,也就是一头牛犊经过一年的喂养可以赚到至少10000元,十头就是100000元了。由于资金、技术和致富带头人的原因,还没有找到第一个先行先试的人。
    借助全县脱贫攻坚的东风和党的惠民政策,尽自己所能,精准识别,分类施策,对症下药,动员群众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战中来,苦干实干,全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。现在,下王村有了自己的标准化卫生室,全村新修20多公里水泥路,安装了上百盏太阳能路灯,70多户搬进了新居,六个村民小组都喝上了自来水或安全的集中供水,告别了饮用泉水、河水的状况。新修高标准农田3000余亩,建便民桥3座,养殖大户3户,其中50头以上养牛场2个、100只养羊场1个,1000头养猪场1个。零散养殖40余户。“三网”全进村,微信、抖音、快手玩得不亦乐乎,告别了手机当手表看的历史。村干部办公也不再是手写文件了,电脑,打印机他们都能运用自如。
曾经我去村上,下车至少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,走出下王,到县城,也同样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坐班车,现在有了直通公交,只需半小时左右。
    作为一名外地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,在下王村生活工作整整四年时间,见证了一个由贫穷落后,交通、信息闭塞的村子变成一个整洁美丽、和谐宜居的新农村。